初中物理精品教学资源下载平台

帮助中心
访问移动端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参考 > 教学研究  > 课题研究 > 内容详情

《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案例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来源:丹阳市司徒中学  作者:物理组  时间:2017-10-18  浏览:次  星级:  下载权限:点券[点击下载]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案例研究》

研究报告

丹阳市司徒中学物理组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那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尊重教材,紧扣教材本身的同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理心理的发展,开启思维、拓宽途径、挖掘适合学生的互动模式来创造性的应对教材。上课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低下,课堂效率不高,学生物理知识理解掌握的不好,解题错误较多,物理能力提高不大,致使我校学生物理成绩不能令人满意。经过我们全体物理老师的分析,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头脑中没有建构起完整、准确的物理情景。我们应该从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入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

  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战略性规划.融入新课标理念的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以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为学生的学习方式,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案例研究:通过对现实中的某一具体现象进行深入和全面的分析,以形成相对成功的观点。本课题的案例研究主要指针对选出的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出建构主义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

  优化:即在原有基础上通过某些方法的运用,以改进现有的一些状况,以取得一定的效果。本课题研究目的在于用建构主义理论改进现有初中物理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其代表人物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建构主义所蕴涵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6个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建构主义使用的教学设计原则如下:(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寻找到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2.探索总结出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模版。

  3.总结出撰写物理教学案例的基本方法。

  四、课题的研究内容

  1.在建构主义理论下指导下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研究。

  2.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及模板的研究。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过程及成果

  本课题研究遵循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现在课堂结构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以及现状,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制定研究方案。在课前调查了解学生的学情,以此为基础,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

  2.案例研究法。通过对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案例进行分析,寻找最佳方案,总结优化方法。

  3.行动研究法。通过课堂的实践研究反思,寻找改进设计的切入点、方法、路径等。

  4.实验法。针对研究的课题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实验课,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深入课题研究。

  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1.优化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检查和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依据。因此构建有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一步。优化的教学目标,要求全面、具体、适当、明确。

  全面:既有知识、智能应达到的水平,也有思想品德、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应做的挖掘和渗透等。具体:对识记、理解、运用等行为要求要有具体的内容和明确的评定标准和依据,具备可测性。适当:即教学目标既要符合新课标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实际,还要考虑学生的差别,设层次性目标,有因材施教措施。明确:即教学目标表述要准确,简明。

  2.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优化教学内容,首先要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连接点,着力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其次,要抓住技能的训练点、智能的开发点、着力使学生形成多种能力。第三,要抓住思想教育的渗透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点,着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为了使教学内容达到优化,应做到:

  (1)组织教学内容要统观全局,分清层次,有详有略,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系统。

  (2)要挖掘教材中知识之间的纵向序列和横向间的有机联系,按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序安排知识内容。

  (3)要确定适当的深度和广度,把深度、广度、难度、速度控制在学生脑力潜能的可接收范围内。

  (4)突出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教学内容的核心。如在众多的地理知识、技能中,有些地理概念、规律和技能,处于明显的核心地位。

  为此教师要统观全局,对教学过程进行珲向控制,恰当地确定重点,做到讲授时抓住重点,提问时体现重点,讨论时落实重点,讲评时不忘重点,安排练习时紧扣重点,设计板书时标出重点,归纳小结时点出重点,从而提高教学过程的整体效益。

  3.优化教学方法设计

  只有科学地选择和组合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优化的教学方法应体现在:

  (1)注意启发式、重视情趣性

  启发式的宗旨在于激励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参与意识、独立思想和创造才能。启发思考的关键是设计好教师的提问与师生交谈的问题,使其简明、具体、有启发性,并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生动而丰富的教学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等感觉或思维器官,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进而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

  (2)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灵活选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可综合性、可优选性等特点。在综合、优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组合时,要考虑: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本身教学特点、教学的具体阶段及目的任务,要着力强调教学方法的实效性。

  (3)要重视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如教师在选用高效教法的同时,还必须设计、引导和启发学生最佳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读书、初步培养其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总之,优化教学需要树立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并重的科学的教学方法观,实现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相结合;教师点拨诱导与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相结合;培养收敛思维与培养发散思维相结合,教知识与教方法相结合。坚持启发式,实行分组教学;承认差异性,实行因材施教;加强学法指导,把学生导向学会学习的境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优化教学手段(媒体)

  传统的教学媒体如实物、粉笔、图画等,有利于学生实际观察能力的培养。现代化的媒体,如电视、录像机、计算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所以选择使用教学媒体时,应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各种媒体的特点,师生双边活动的需要,选择最佳媒体,使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进行现代化结合后,再付诸于课堂教学实践,这时我们选择的教学手段才可以说是优化的。

  5.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设计

  课堂教学结构是为了完成一定教学目标,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各种教学因素的“排列”和“组合”,对课堂教学的整体安排。

  (1)优化导入。设计优化的导入环节,关键在于提高导入的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与趣味性。

  (2)优化提问。要目标明确,内容集中,表达简明,时机适宜。忌随意设问,深浅失度,思维无序,集体回答。应该提属于学生“最近发展区”里的一些问题。

  (3)优化讲授。优化的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针对性,教法要有启发性、多样性,时间要适宜,语言要严谨、有感染力。讲授的知识要体现出“精”、“准”、“透”。

  (4)优化讨论。讨论要紧紧围绕论题,保证讨论时间,尊重学生发言,鼓励发表独特看法,适时进行指导。我们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观点独特”,不过分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注意培养学生“多端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高度重视“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自己探索、学习、会向自己的未知领域开拓。

  (5)优化巩固练习。练习目标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

  (6)优化总结。总结要围绕本节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语言简练。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除设计优化各教学环节外,还要合理安排各环节的顺序和各环节所占用的时间,并优化相连两个环节的过渡和衔接。

  6.优化反馈评价过程

  优化的课堂反馈要及时,信息交流渠道要广,体现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多向信息交流的特点。教师应作为评价过程的主导者和信息传递的中心,把握好时机,及时调控,准确掌握学生的学生状况,控制教学过程,及时带给学生成功的欢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精神。

  要树立全面衡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综合评价观。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仅有对学生知识的评价,而且有学生人格形成的评价,还有能力与水平的评价,身心发展的评价,品德养成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将口头与笔头、知识与技能、操作与实验、竞赛与活动、问题情境与社会实践灵活地运用到评价中,创造性地“寓考于乐”,淡化考试竞争、淡化分数意识,充分发挥考评对学生发展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对教学的改革功能,重视形成性评价。

  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1.优化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效果。作为规定教学活动中方向的重要指标体系,他对教学活动发挥着导向、激励、检测的作用,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确立合适、良好的教学目标,要体现具体、明确,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就要求教师用最精炼的语言,用最恰当的行为动词来恰当地描述教学目标,如在讲授大气压强时,笔者拟定了下面几个教学目标:①了解大气压强的产生原因;②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③能利用大气压强解释一些简单生活现象。这三个目标紧密相连,后一个目标是前一个目标的深入,前一个目标是实现下一个目标的前提;实践证明,这三个目标是精炼地,学生完成了这三个目标,也就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

  2.优化课堂导入的策略

  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针对物理课的特点,常见的导入课堂的方法有演示导入法、实验导入法、设置情景法和故事导入法等,但无论哪种方法,都要依据教材特点,依据教学目标,并且演示的内容和设置的情景要能够激起学生的思维,如笔者在讲授《压强的基本概念》和《大气压强》时分别使用了演示法和设置情境法,在讲授《压强的基本概念时》,笔者让学生用两个手指夹住铅笔的两端,逐渐用力,体会两手指的感觉,然后提出,在两手指所受压力相同的情况下,为什么两手指的感觉不一样。这种导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思维,为顺利地学好本节知识打下了基础。在讲授《大气压强》时,笔者是从理论上引导学生逐渐深入到大气压强,笔者先让学生估算了教室内空气的质量大约是400kg,笔者又告诉学生整个大气层的质量大约是5.2×10的13次方kg,首先学生对大气层的质量如此之大感到惊讶,但他们是确信的,因为,他们事先计算了教室内的空气质量。然后笔者开始引导:大气层的质量如此之大,它们受到的重力也是很大的,那么它们对浸在其中的物体就会产生很大的压力,进而对物体表面就会产生很大的压强,于是,本节课的课题浮出水面,通过这种方法的引入,不仅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也初步理解了大气压强的产生原因。在讲授《电磁波》一节时我采用的是故事导入法和问题导入法——我首先介绍了古代有一种传递信息的方法——飞鸽传书,人们把书信绑在飞鸽的腿上,放飞,飞鸽飞到目的的,人们再把书信拆下来——完成了一次信息的传递。接着我让学生分析讨论了飞鸽传书有哪些缺陷,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传播距离不是很远、传播速度不是很快、传播的信息量不是很大,有的学生还提出了飞鸽传书保密性不高,半路有可能被截获,针对这些缺陷,我适时地提出了问题:用什么办法能把一个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传到世界上任意一个角落?这个办法就是电磁波。通过故事导入,学生可以在轻松当中渐入佳境。

  3.优化提炼课堂教学内容的策略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同时,教学内容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要进行科学有效地教学内容设计,需要遵循的基本要求很多,其中,既有教育学的要求,如科学性、思想性、基本性、时代性、开放性等,也有心理学的要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遵循适切性。即所选教学内容应与教学目标、学心者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是提炼教学内容必须遵循的原则。首先,教学内容应有助于目标的实现,凡是与教学目标不相干或者关系不大的内容,都要放弃和删除。这是教学内容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保证教学内容精干、有效,保证教学活动省时、高效的基本条件,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我们在某次特定的学习活动中,选择什么,放弃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一标准决定的,如在讲授《大气压强》时,笔者果断地舍弃了课本上的“冷水浇铁皮罐”实验,这个实验不便于操作,实验效果也不好,笔者代之的是“冷水浇塑料瓶”实验,实验器材易得,实验效果明显。

  其次,教学内容的难度应适当,既要有可接受性,又要有发展性。可接受性是指教学内容要与学习者的心理发展水平相吻合,要难易适中,发展性是指教学内容必须蕴含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成份与价值,要保持适当的难度。也就是说教学内容不是着眼于学习者实际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而是要凭借他的现有发展水平,创造出新的心智发展的基础。

  4.优化练习题的设置策略

  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实验表明,学生经过近30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开始下降。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降低,学困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使学生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他们的兴趣,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如在讲授《压强》一节时,笔者在课的最后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出示了一枚鸡蛋,先让一个学生放在掌心里用力握,无论怎样用力,这枚鸡蛋都没破;老师又让另一个学生用两个手指捏,结果用不大的力,鸡蛋就被捏破了。这个题目的设置,这种形式的呈现,重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用刚学到的知识很快解决了老师提出的实际问题。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类型: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设计的共同点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重视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以教师的主导作用来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主要有下面几种类型的教学设计:

  1.传递接受型。传递型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可简化成:激发兴趣——讲授启发——运用提高。此类型适用于物理计算的教学。

  2.逻辑归纳型。逻辑归纳课堂教学设计过程可以简化为:提出问题——提供事实(现象)——观察分析 ——概括归纳——应用巩固。此类型适用于元素及化合物性质,有机物性质的教学。

  3.逻辑演绎型。这种类型主要用于物理理论原理的教学。教师(或运用媒体)向学生提供典型的、完整的过程事实,并借助典型事实,进行分析、推理、演绎或类比,使学生知识迁移。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思考、探求规律、理解原理并能推广运用。

  4.探究发现型。这种课堂教学设计可简化为:提出问题(事实)——建立假说——推演验证——得出结论。此类型适用于物理定律、物质结构和物理性质规律的教学。

  5.练习型。这种结构的基本教学过程可简化为:提供事实(典型例题)——提出要求——学生练习——总结评价。适用于习题课和技能型课教学。

  6.情境型。这种结构的基本教学过程可简化为:创设情境——参与活动——分析归纳——运用提高。适用于实验课、概念、基础知识的复习课。

  应当指出,课堂教学设计的形式是多种多用的,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不论采用哪种教学结构模式,都必须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系统的知识,发展他们的技能,而且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培养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总之,要创设一种和谐、愉快、民主的课堂气氛,以真挚丰富的感情吸引、启发和激励学生,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情激学,使学生的智力和情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是新课程实验所追求的情境。树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观,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调,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才能使课堂上的教与学活动产生最佳效益。

  我校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模板

主备人   学科 物理 时间  
课题 摩 擦 力



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现象中的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2.知道产生摩擦的原因。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4.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学科研究方法的教育。
2.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重点 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

 

1、研究决定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
2、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问题

 

教具 多媒体计算机、弹簧测力计、木块、木板、砝码、毛巾、轴承、螺旋弹簧、小车、茶叶桶等
教学方法
启发性教学、讨论法、交流学习法、实验法,归纳法,使用多媒体等等工具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1从生活现象引入,学生感觉自然。
摩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一个普通的现象,让学生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体会手的感觉。
  比如老师使用板擦擦黑板,笔在纸上写字,学生用橡皮擦去铅笔字,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滑动时,感到受到阻碍。
2出示:钉鞋、跑鞋、平底鞋、棉鞋、溜冰鞋各一双。
问:如果老师要参加一百米的赛跑,你会选哪一双鞋呢?如果我要去溜冰你又会帮我如何选择呢?为什么要作这种选择?
3学生观察并发表意见.(总结鞋子中还有有关摩擦的大学问呢!)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了哪些和摩擦力有关的现象?
看一看:有趣的摩擦 (播放画面1——汽车在冰面和泥地里打滑)图中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怎样解决?(安装防滑链、垫上草垫等)
有趣的摩擦 (播放画面2--搬油桶,“移”重如泰山,“滚”易如反掌 )
做一做:你能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制造出一种摩擦吗?你能交流一下在摩擦实验过程中你的感受吗?
想一想:你们想研究摩擦力的哪些秘密呢?(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
















































































































新课学习
1、摩擦力的的概念
做一做:
(1)水平桌面放置一个重物,提问物体受到了几个力?(重力与支持力)
(2)用螺旋弹簧水平拉重物,观察到弹簧拉长了,重物没有移动.为什么?(分析:弹簧伸长了,证明了我们对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物体却并没有移动,说明在重物与桌面间有一些“隐身的力”在与我“拔河”,不让我拉着重物走,这些调皮的‘隐身的力”就是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是物体想要运动但又没有运动的时候产生的,这种摩擦力就是静摩擦力.)
(3)继续用弹簧拉着物体在桌子上运动,这时也有摩擦力吗?这种摩擦力就是滑动摩擦力.
总结:摩擦力是一种常见的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相对运动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是摩擦力.
2、 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一猜: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那些因素有关系?生活中你有这方面的经验支持吗?
学生提出推动一张课桌比推动一张讲台容易,猜想摩擦力可能与质量有关;提出在冰面上行走比在平时的路面上行走困难,猜想摩擦力可能与路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提出赛车的轮胎很宽,猜想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有关;提出车轮都是圆的,猜想滚动比滑动容易;提出汽车速度大不容易刹住,猜想速度大摩擦大……
做一做: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教师示范并用媒体播放: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只要用弹簧秤测出拉力的大小,就知道了摩擦力的大小.
小组讨论:
研究一个物理量可能同时与几个因素有关时,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来研究?如何通过实验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跟这些因素的关系?
小组交流:
(1) 各组学生分别汇报准备进行的实验方法.
(2) 学生以组为单位,安排好每个人的实验分工.
比一比:看谁的实验做的好
学生按照所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议一议:学生反馈实验现象,并说明原因.各组实验数据表格实物投影。想想如何分析实验数据表?分析实验数据看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物体的速度的大小是什么关系。
实验结论: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速度的大小无关.在接触面不变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想一想:在探究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无法解决?
辩一辩:摩擦对我们的生活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学生自由辨论,两分钟时间,最后教师作总结性发言:摩擦力,让人欢喜让人忧!对于有益摩擦,要想方设法增大它,对于有害摩擦,要想方设法减少它.)
谈一谈: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一、增大有益摩擦
教师: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在很多场合,摩擦力是有益的.请大家说说摩擦力的有益之处.(学生回答)
人走路时不打滑多亏了摩擦力.我们拿起一个茶杯,靠的就是手和杯子之间的摩擦力.缝纫机的大轮带动小轮转动,那是皮带和轮子之间有摩擦力的缘故.
凡是摩擦有益的场合,我们应该设法增大摩擦,根据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的道理,请大家举例说明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方法增大有益摩擦.(学生举例并分析)(多媒体演示。)
大家想象,生活中一旦失去了摩擦力会变成什么样子?(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学生的思维在这里被有效激活)
二、减小有害摩擦
教师:摩擦力并不是都有好处,在有些场合是有害的,必须设法减小它.大家想想,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哪些?(学生讨论并回答)
机器的各个部件之间的摩擦不仅浪费动力,而且造成机件的摩损,影响机器的寿命.
由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要减小有害摩擦,应该使物体表面更光滑.但是,利用这种方法还不能使摩擦力减小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试一试:利用滚动代替滑动来减小摩擦
现在,我们再做一个实验.在木块和木板之间放一排圆铅笔,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学生操作)
结果如何?为什么?
由实验可知:利用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这就是所有的车辆都安上轮子的道理.机器的转动部分安装滚动轴承,轴承内圈和外圈之间装有很多光滑的钢球或钢柱(展示轴承),这样,转动时的滚动摩擦非常小.(多媒体演示。)
找一找:你在生活中见到那些增大或减小摩擦的实例?就以自行车为例.请举例说明。(可以找一辆自行车,对着自行车,学生讨论热烈)
还有一种减小摩擦的方法是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开.加润滑油可以在摩擦面间形成一层油膜,运动部件只在油膜上滑动,减小了摩擦.利用压缩气体在摩擦面之间形成一层气垫,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可以使摩擦变得更小.气垫轴承、气垫船就是利用气垫来减小摩擦的.(多媒体演示。)

练一练:
1、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下面哪个措施的目的是减小摩擦 ( )

 

A、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加润滑油 B、自行车紧急刹车时用力捏闸 

 

 

C、汽车轮胎上有很多花纹 D、北方下雪时,常在道路上洒些灰渣 

 

 

2、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它们之间一定有摩擦力
 B、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
 C、物体质量越大,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D、摩擦力都是有害的

 








摩 擦 力

一、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摩擦力产生的三个条件:
(1)两物体之间直接接触且相互挤压发生弹性形变。
(2)两物体之间接触面必须粗糙。
(3)两物体之间要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控制变量法)
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积的大小和运动速度无关。
三、增大有益的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通过增大压力。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通过减小压力、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变滑动为滚动,
(4)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来(加润滑剂)。



1.书面作业:习题1、2、3
2.以“没有摩擦的世界”为题,写一篇科学小论文或者观察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增大
和减小摩擦的,并记录下来,写一篇观察报告。



 

  怎样撰写教学案例: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这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来理解:

  教学案例是事件:教学案例是对教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讲述的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这个教学教学故事的产生、发展的历程,它是对教学教学现象的动态性的把握。

  教学案例是含有问题的事件:事件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教学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能够成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内。正因为这一点,案例才成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件:案例必须是有典型意义的,它必须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体会。案例与故事之间的根本区别是:故事是可以杜撰的,而案例是不能杜撰和抄袭的,它所反映的是真是发生的事件,是教学事件的真实再现。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它不能用“摇摆椅子上杜撰的事实来替代”,也不能从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论中演绎的事实来替代。

  二、从文章结构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细节。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学”的转折过程,特别是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评析。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一个“差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教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三、撰写教学案例的方法

  (1)选择一个有冲突的教学事件。

  一节课下来,觉得要写的事件很多,那么哪一个事件才该选择?哪一个对于自我发现更有潜力?案例的性质怎样,是关于教学策略、学生行为还是教学政策方面?案例的目的是为了增进理解,还是为了职业发展?尽管没有一个选择是非遵循不可的规则,但下面一些建议对写好一个案例却仍是有益的:事件对你有情感力量吗(心灵是否受到震撼)?事件呈现的是一个你不能确定怎样解决的进退两难的境地,还是你成功地解决了一个他人可能进退两难的问题?事件需要你做出困难的选择吗?事件使得你必须以一种感觉不熟悉的方式或是仍在思考的方式回答吗?事件暗示一个与道德或道义上相关的问题吗?如果有冲突的事件满足以上各条,那么你的选择在自我学习、内省和深层次理解方面就可能更加富有成效。

  (2)对事件背景进行描述。

  在描述事件的背景时要考虑:这种情况以前出现过吗?第一次引起你注意是什么时候?这以后发生了什么?接连发生的事件是怎样开始的?事件发生的上下文(即情境)是什么?开始的场景中你的反应是什么?你的反应怎样使事情的发展变得更加顺利或怎样使之恶化?影响那个事件的心理的、社会的因素是什么?物质环境因素是什么?教学因素是什么?历史因素是什么?在写案例时,你要为即将发生的事件设臵场景,做好铺垫。要注意把重要事件放在它所发生的上下文中,必须考虑事件是在上下文中才得以理解的。

  (3)确定事件中的”演员”。

  每个故事都是因为有了一群活生生的人物、有贡献的角色才得以充实。在案例写作时要考虑:谁是主要演员和次要演员?出场的演员是谁?幕后演员是谁?每个人都扮演了什么角色?相互之间关系怎样?与你的关系呢?坚持考虑每个角色个人的情感、动机、目的、期望,不要忘记把自己放于演员表之中;不要忘记通过情感、动机、目的、个人价值这面多棱镜来审视你的角色;也要审视你可能要做的假定:假设源于何处?它怎样影响你的行动?

  (4)检查你行动的结果。

  教师所做的每个行动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你的回应引起的一些反应是什么?对学生的影响是什么?对班级气氛的影响是什么?对其他演员的影响是什么?你所采取或未采取的行为对自己的结果是什么?你的行为以何种方式提高或降低你对自己的重视?

  (5)假设你再次遇到该事件。

  你怎样以不同观点看待事件?看待演员?如果再做一次,你的行为不同之处是什么?现在允许你重新考虑,你要选择一个不同的回答吗?

  四、写好案例的关键

  写好一个教学案例,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注意。

  (1)选择复杂的情境。所谓复杂的情境,是指故事的发生、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需要进行判断、选择、决定。复杂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因而给人以更多的启迪。学校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两难问题,应该怎样处理,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决的思路和例证。

  所谓复杂,也是相对的。你认为复杂,他认为不复杂;以前觉得复杂,现在觉得不复杂。因此教学情境的选择,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选择什么样的情境和材料,要有针对性。一是要符合当前教改实践的需要,提出人们所关心的、想了解的事情和问题;二是考虑案例交流的范围,是公开发表,还是校内交流,或者仅供个人参考。总之,撰写案例不能只顾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还要注意为什么讲、向谁讲这个故事。

  (2)揭示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境,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学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案例能够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案例不同于教案和教学实录的地方,好的案例应该能够发挥这个特点和优势。

  人物心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的心理活动。由于案例一般是教师撰写的,注意力容易偏重于教师这一方。自己怎么想的,怎么教的,效果如何如何,可以娓娓道来,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对教学效果的看法是否与教师一致,往往被忽略不计了。人们常说“备课要备两头”:备教材,备学生。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想法、感受,是写好案例的重要一环。

  (3)具有独到的思考

  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案例的质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所决定的。因为,选择复杂情境也好,揭示人物心理也好,把握各种结构要素也好,都是从一定的观察角度出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引导下进行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教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这需要一双“慧眼”。具备这样的功力没有什么秘诀和捷径,只有通过长期的磨炼去领悟和掌握。

  五、好的教学案例的标准

  (1)一个好的案例必须包含一个典型的问题或问题情境——没有问题或问题情境不能算案例,问题或问题情境缺乏典型性也不能算案例。

  (2)一个好的案例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中心论题上——要突出一个主题,如果是多个主题的话,叙述就会显得杂乱无章,难以把握住事件发生的主线。同时,还要注意不要过分地渲染自己的个人情绪或情感,以免使案例的重心发生偏移。

  (3)一个好的案例描述的是现实生活场景——案例的叙述要把事件臵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应该以关注今天所面临的疑难问题为着眼点,至少应该是近5年发生的事情,展示的整个事实材料应该与整个时代及教学背景相照应,这样的案例读者更愿意接触。一个好的案例可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对案例所涉及的人产生移情作用。

  (4)一个好的案例应该讲述一个故事——案例必须要有完整而生动的情节。要能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等按照一定的结构展示出来,同时,对事件的叙述和评点也是其中必要的组成部分,最好包含有一些戏剧性的冲突。对于课堂教学案例来说,应该有学生围绕某一个讨论的中心问题表达他们不同见解的波澜起伏的过程性教学冲突。

  (5)一个好的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翔实——案例不应该是对事物大体如何的笼统描述,也不应该是对事物所具有的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说明。案例提供的各种信息应该是准确的、纪实性的,包括与案例相关的背景材料特别是第一手资料,也应作具体的陈述,因为背景材料中往往交待了问题发生的场景,隐含着问题形成的某些重要的原因。但要注意的是,背景材料的叙述不应该影响到对主要问题实质的把握。

  (6)一个好的案例应该包括从案例所反映的对象那里引述的材料——案例写作必须持一种客观的态度,因此可引述一些口头的或书面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材料,如对话、笔记、信函等,以增强案例的真实感和可读性。重要的事实性材料应注明资料来源。

  (7)一个好的案例必须理清问题的性质——案例所说的问题是何种性质?是教学策略问题,还是学生行为问题,或是师生关系问题?如此等等。这是案例分析的关键,不要让纷至沓来的信息干扰了自己对问题性质的基本判断。

  (8)一个好的案例需要针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案例不能只是提出问题,它必须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具体措施,并包含着解决问题的详细过程,这应该是案例写作的重点。如果一个问题可以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话,那么最为适宜的方案,就应该是与特定的背景材料相关最密切的那一个。如果有包治百病、普遍适用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案例这种形式就不必要存在了。

  (9)一个好的案例需要有对已经做出的解决问题的决策的评价——评价是为了给新的决策提供参考点。可在案例的开头或结尾写下案例作者对自己解决问题策略的评论,以点明案例的基本论点及其价值。

  (10)一个好的案例要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及其内心世界——案例要揭示出案例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需要等等。换句话说,要围绕一定的问题,展示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自身发展的心路历程。

  六、课题研究过程中较为困惑的几个问题及其思考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凝聚了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心血。但我们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值得反思与改进。

  现有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完全满足目前课堂教学的需要。尤其是对初三部分内容,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还需要教师探索更多、更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部分学生执着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情境的体验,但对于体验后的反思不够。

  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把精力放在教学

  成绩上,忽视了和学生情感的交流。

  (四)由于学生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存在客观差异,无论在哪一个班级总存在着相应的且数量不在少数的“学困生”。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应该说,每一次课题研究的实践,都积淀下对课堂教学更为深入、更接近于本质的思考,它见证了一段真实、执着、不断思考、不断提升的研究历程。教师的研究应走进真实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唯有如此,我们的教学研究才能真正彰显它的生命力。

  一次次的实践、反思、创新,经历了,才有收获,才会成长。虽然本课题研究在形式上暂时告一段落,但我们在初中物理教学方面的摸索、研究与实践不会停止。我们愿意携着这一认识,继续课堂教学的探索之旅,以一个行者的姿态,行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路上,且行且思,且思且行。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验证码:

《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案例研究》课题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