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速的测量
来源:晨网初中物理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9-06 浏览:次 星级: 下载权限:点券[点击下载]
光速的测量
光速是有限还是无限,到17世纪还有争议,笛卡尔认为是无限的,伽利略认为是有限的。17世纪初,伽利略用测量声速的方法来测量光速,他让两个人各提一盏有遮光板的灯,并分别站在相距约1.6千米的地方,令第一个人先打开他的灯,同时开始计时;第二个人见到第一个人的灯亮时,立刻打开自己的灯;当第一个人看见第二个人的灯亮时,停止计时,这样测出光从第一个人到第二个人再返回所用的时间,再测出两地的距离,就可以计算出光的速度。从原理上讲,伽利略的方法是对的,但是实验失败了。这是因为光速很大,1/7秒能绕地球一周多,靠当时的条件在地球上用通常测声速的方法测光速是难以实现的。
1849年,斐索第一个不用天文观察,而在地面上的实验装置中测得光速。此法实质上与伽利略提出的方法一致,不过用反射镜代替了第二个观察者,旋转的齿轮代替了用手启闭的开关。换言之,即用反射镜保证行至第二观察者(直)的信号能立即返回。并用齿轮来较精确的测定时间。齿轮法的装置如图4所示。光自垂直于图面的狭缝状光源s出发,经过透镜L和有半镀银面的平板M1,而会聚于F点。在F点所在的平面内,有一个旋转速度可变的齿轮W,它的齿隙不遮光,而它的齿却能遮住所有会聚于F点的光。通过了齿隙的光,经过透镜L1后成为平行光,透镜L2将此平行光会聚在它自己焦点上的凹面反射镜M2的表面上。光至反射镜M2后被反射沿原路回来。如果在光由F到M2的一个往返的时间间隔Δt内,齿轮所旋转的角度正好使齿隙被齿所代替,则由M2反回的光受阻,在透镜L3后E处看不见光;反之,如果齿隙被另一齿隙所代替,则在E处能看见由M2反回来的光。这样,当齿轮转速由零而逐渐加快时,在E处将看到闪光。当齿轮旋转而达第一次看不见光时,必定是图4中的齿隙1为齿a所代替。设齿轮此时的转速为每秒v圈,齿数为n,则a转到1所需的时间间隔
另一方面,在此时间内光由F到M2,又由M2返回到F,走了路程2L,即
比较所得的两式,则有
C = 4nL。 (4)
斐索用齿数720的齿轮,取2L等于1.7266×105米,发现第一次看不见光时齿轮的旋转速度为每秒12.6圈,测得光速为3.15×108米/秒。这个实验中主要的误差是很难精确地定出看不见光的条件,因为齿有一定的宽度,当F不正好在齿的中央时光也能被遮住。斐索之后,还有考纽(1874),福布斯(Forbes),以及珀罗汀(Perotin)等人先后改进了这个实验,所得结果均在2.99×l08和3.01×108米/秒的范围内。
斐索的齿轮方法中主要是要将光分段,受此启发,我们的实验同样要将光波进行分段,利用测定两端波段之间的距离测算光速。
如图所示,遮光器B为一个半径为r的同时有一个微小缺口的圆柱体,在圆心处安置一个每秒转动ω圈的转轴,在其上安装一个激光源A,使激光源随着转轴转动而转动,而缺口仅允许激光源直射时发射出光波,于是便产生一段段的光波,现假设缺口宽度为ΔS,实际光速为c,激光扫在遮光器内壁上的线速度为
v=2πrω,
激光扫过缺口的时间
t=ΔS/v=ΔS/2πrω,
而光波与光波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Δt=1/ω-t=1/ω(1-ΔS/2πr),
则两波段之间的距离
ΔX=cΔt=c/ω(1-ΔS/2πr)。
镜面CDEF均为严格的45°放置,其中C为半镀面,DEF为全镀面,即光线1发射出来后,经过C有一半直接反射到屏P上,而另一半则穿过C,经过DEF的全反射,最终回到C,其中CF为固定的,DE固定在同一轴上,可以同时平移,CF之间的距离为固定的h,EF与CD间的距离相等均为ι。
实验过程中,转轴以ω/s的转速转动,将会有波段发射出来,但光速极快人眼无法察觉,于是运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光波长的原理来判断光波之间的距离,如图中所示,只要h与ι的长度足够,允许一段光波完全能容纳在其中,并且当光波1回到C后穿过射向P,其尾端即将离开C时,这时下一段光波刚好到达C发生反射,微调两端光波动距离,便能发生光的干涉,在屏P上显示出波纹,如果ι较小时,光波1过早地穿过C,无法与后来的光波2发生交汇,P上不存在波纹,当ι较大时,光波1还未全部离开C,便遭遇了后来的光波2,P上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波纹。
所以在调节DE时P上会从无波纹在某一时刻出现微弱的波纹,此时即光波2到达C时恰好与光波1的尾端相接触发生干涉,但光波1的尾端与光波2 的前端不一定会恰好是波峰与波谷,所以会有不超过半个波长的误差,但是有这个实验涉及的距离较长,这个误差可以忽略。则在实验中仅需要找到有波纹与无波纹的交接点即可。
当找到交接点之后测量ι的长度,2(h+ι)即光波段之间的距离,测量精度在±1毫米的范围,前文给出了波段间的距离
ΔX=c/ω(1-ΔS/2πr),
于是有 c/ω(1-ΔS/2πr)=2(h+ι),
即c=2(h+ι)ω/(1-ΔS/2πr)。
由于光速十分快,速度大约为3*10^8,而现在转轴转速至多能达到每秒接近万转,因此要求h+ι要达到万米,所以实验的场地需要很大,距离的测量需要用超声波测距来实现,高精度的超声波测距能达到±1毫米的精度,可以满足实验要求。由前文的计算可知
C=2(h+ι)ω/(1-ΔS/2πr)
=4(h+ι)ωπr/(2πr-ΔS)
由于(h+ι)接近万米,而ΔS取极小的值,测量值在2毫米的范围左右,相差悬殊,可以忽略ΔS,则可以将光速简化为
C=2(h+ι)ω
此时由于(h+ι)的测量精度在±1毫米,则光速的测量值精度在1毫米。
该实验的原理简单,操作上较为方便,测量精度较高,但在装置的制作上要求较高,且场地的范围较广,不适合实验室操作,但适合要求高精度测量光速时采用。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