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中的鱼特别耐冻吗?
来源:晨网初中物理 作者:佚名 时间:2018-07-21 浏览:次 星级: 下载权限:点券[点击下载]
冬季的牡丹江农民在封冻的冰面上采冰。他们在为一年一度的牡丹江冰建设提供材料,同时,也在为来年夏季储存冰块。为了采冰,不仅人们要在冰面上行走,而且还要让许多机械在冰面上作业。采好冰后,还要用汽车把冰块运走。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冰下面,水中的鱼仍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着,流动的江水就结冰如此,静止的湖水结冰情况就比这更甚了。在零下几十摄氏度的气温下,为什么湖底不会结冰?湖下面的鱼为什么不会被冻死呢?难道说湖中的鱼特别耐冻吗?
为了回答上面的问题,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水的一些特性。
水的密度
水和其他物质一样,也有自己的密度,水的密度是水的一种特性,因为物体的体积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物质的密度也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尽管水和所有的物质一样,它的密度也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水和其他物质又不太一样,它具有反常膨胀的性质。当水的温度在4℃以上时,它的体积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表现为热胀冷缩,所以,水的温度在4℃以上时,它的温度越高,密度越小。水的温度在4℃以下时,它的温度越低,密度越小,我们平常所说的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 ,指的是水在4℃时的密度。在其他的温度时,水的密度都要小于1.0×103 kg/m3 。
根据分析问题的需要,我们把浮沉条件用密度的知识表示出来。对实心物件,当它浸没在液体中时,如果物件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那么物件就要在液体中下沉,一直沉到液体的底部,最终沉底,如果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那么物件就要在液体中上浮,一直上浮到液体表面,露出一部分,最终处于漂浮状态。如果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则物体可以静止在液体的任意深度处。由此可以推断出,当密度不同的几种不相容的液体混合在一起时,在液体静止的时候,密度较小的液体将上升到较高的位置,而密度较大的物体将降到较低的位置。我们平时见到的食用油和水的混合情况很能说明这个结论。当我们把食用油滴入煮熟的面条或做好的汤中时,即使用筷子搅几下,当面条或汤静止时,油花花的食用油总处在最上面的哪一个层面。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湖水中的冷冻情况吧!
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我们以4℃的湖水温度为界限,分水温高于4℃和低于4℃两种情况分析。
先看看湖水温度高于4℃的情况。
随着冬季的到来,湖面上方的气温会逐渐降低。湖中的水和湖面上方的空气相比,前者散热要慢一些。这样,湖表面水的温度要比湖面上方空气的温度要高一些。假设这时湖面上方的气温为10℃,湖面水的温度为10℃,水温比气温高3℃,这时,湖面的水就像一个小火炉一样,把它的一部分热传递给湖面上方的气体,结果,湖表面水的气温降低,密度增大,大于湖面下水的密度,逐渐向湖底下沉,由于湖面下方湖水的温度越高,密度越小,小于湖面上水的密度,它便逐渐向湖面上浮,补充湖面的水下降后,出现的空间,整个湖面的水就是通过对流而逐渐冷却的,当湖面温度不低于4℃,整个湖里的水的对流就这样持续不断的进行着,一直到湖水的温度降低到和湖面上方的温度完全相同为止。
再看看湖水的温度低于4℃情况。
当湖水的温度低于4℃,湖面上的气温一定远远低于4℃,假设这时湖面上方的气温为-10℃,这是湖面已经结冰了。由于这时湖面水的温度比湖面的气温高,也比冰的温度高,因此,湖面上方的水会把热传递给湖面上的冰和湖面上的空气。结果,时湖面上水的温度降低。
我们知道,当水的温度为4℃时,它的密度最大,所以,温度为4℃的水总是处在湖的底部,而湖面上的水的温度降低后,它们的密度变小,并且水的温度越接近0℃,它们的密度越小,这样,湖面上水的温度降低后,将处于湖中的水更高的位置处,一直到它们的温度变为0℃.湖面上的这些和冰接触的0℃的水,因为发生了热传递,从而凝固成冰。
如此这般,湖中的水便自上而下结成了冰,由此产生了湖中的冰由湖面向湖底蔓延的现象。
实际情况是,湖底并没有全部结成冰,这是为什么?在湖水结冰的过程中,湖面水的温度低于4℃,由于水反常膨胀,湖水不能用对流的方式传递热量。而水又是热的不良导体,加上地热是由底下向上传热的,所以,湖内水降温的速度是十分缓慢的,这样,就可以使湖底下水的温度一般都维持在4℃,这些水当然也就不会结冰了,在这里生活的鱼和生物也都能生存。
要是水没有了这奇特的性质,当严冬到来时,由于水的对流,结冰就会从水底开始,要不了多久,整个湖里的水都会凝结成冰,那样的话,一个严寒的冬天过后,恐怕湖里的鱼和其他生物酒所剩无几了,很多生物早就灭绝了。
看,自然界造物主的工作就是这样的神奇!
- 上一份资料:云雨雾露雪霜原来是这么形成的!
- 下一份资料:温度的物理本质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