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声学
来源:方正三中 作者:郑晓东 时间:2018-03-03 浏览:次 星级: 下载权限:点券[点击下载]
生活中的声学
方正三中 郑晓东
一.模仿暖水瓶唱歌
当你往暖水瓶里灌开水时,你听到的声音会随着灌水的情况发生变化:开始音调低,慢慢音调就高了,等到快灌满时音调最高。这就是暖水瓶的歌声。
暖水瓶唱歌的道理很简单:灌水的时候,瓶里的空气受到振动,发出声音,这部分空气就是声源。开始的时候,里边的空气多,空气柱长,它振动起来比较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也就低了。水越灌越多,空气越来越少,空气柱越来越短了。短空气柱和短琴弦一样,是急脾气,振动得快,频率高,音调也就变高了。
找一个细口的药瓶做实验更能说明这个原理:
往细口药瓶里灌进水,让它将满未满。用嘴向瓶口里吹气,听!是音调比较高的叫声。把水倒出一些,再 吹,那音变低了;再倒出些水,声音更低。如果把水倒光,那瓶子的歌声就非常低沉了。
很明显,小药瓶里空气柱的长短决定着它振动的频率。
你吹过笛子吗?笛子虽然没有弦,却有一条看不见的空气柱。这条空气柱受到外力吹动的时候,它就会按一定的频率振动而发出声音。改变空气柱的长度就能发出不同的声调。你把嘴唇放在吹口上,用一股又扁又窄的气流去吹动笛子里的气柱,笛子就唱歌了。把笛子的六个孔全堵上,笛子里的空气柱最长,发出最低的一个音。如果你把离吹口最远的一个孔放开,空气柱就减短了一截,笛子的音调就高一些。吹笛子的人不断地堵住或者放开笛子上的气孔,改变里边空气柱的长短,就能演奏出优美的乐曲。
笛子的音调不但和气柱的长短有关,而且和演奏者吹气的状况有关。原来一个低音do,指法不变,运用“超吹”的奏法,可以发出高音do。
笛子的历史很悠久了。前些年,朝鲜发现了一根四千年前的笛子。那是用一根鸟腿骨做成的竖笛,笛管上有十三个孔,各孔之间相距7-10毫米,呈一条直线,靠两端的孔又稀又小。
用竹管做的笛也有很长的历史。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中就有“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佳句。玉笛就是一种竹管乐器。
二.留心听一听
在空旷的操场上说话,你会觉得声音不响而且单调;在空空的大礼堂里说话,你会听到很响的回声;在教室、在卧室、在厨房、在楼道,你在各种建筑物里说一说,听一听。经过比较你会发现,同是你的说话声,在各种建筑物里听起来却不相同。
为什么在空无一人的礼堂里说话,反而觉得听不清呢?这是因为除了从声源发出的声波之外,还有从距离不同的物体反射回来的许多声波,这些回声不能同时到达你的耳朵,这就使你感到声音变了。这种现象叫做混响。混响时间和建筑物的结构有关,是可以控制的。例如,北京首都剧场的混响时间,坐满观众时是1.36秒,空的时候是3.3秒。
混响时间太长了会干扰有用的声音,混响时间过短也会 使人觉得声音单调。建筑学家要处理好这些难题,是要花一番心思的。
人民大会堂里有个万人礼堂,体积有九万多立方米,表面积有一万多平方米,要求它具备的音响件能是:有合适的混响时间;噪声小于35分贝;开会发言时,每个座位都能听到70分贝清晰的声音;舞台演奏时,每个座位都要听到80分贝丰满的乐曲……怎么办呢?
这就要根据声波特性和人对声音的感觉,从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建筑构造、扩音设备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专门研究这些问题的科学叫建筑声学。
天坛回音壁说明了我国古代建筑声学的卓越成就,人民大会堂则显示了我国五十年代建筑声学的水平。
万人会堂的扩音设备,采用了分布放大系统,分别在座位上装了8000只小喇叭,每只喇叭的功率只有0.1瓦,能产生75分贝的声级。由于这么多小喇叭分布在全场,电传输的速度又极快,主席台上讲话的声音一下子就传满了大会堂的各个角落,使听众感到是在直接聆听发言。此外,礼堂还采用了立体声放大系统,舞台上配置14个传声器,文艺演出时观众听到的乐曲更觉真切。大礼堂满座时的混响时间是1.6秒,全空时只有3秒。万人会堂的巧妙声学设计,是在我国著名声学家马大猷教授亲自领导下完成的。
- 上一份资料:无法阻挡的发“声”与传播
- 下一份资料:有趣的声音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