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中理科中考命题的误区及思考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 作者:罗星凯 时间:2010-06-05 浏览:次 星级: 下载权限:点券[点击下载]
☆站长按:中考的命题是否能体现课改的价值取向,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对于推进课改在全国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考试本身,也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应使这一环节真正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不是用形式主义的、牵强附会的、脱离实际的东西使学生受到不良影响。本文对中考一些命题提出质疑,值得我们认真探究(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
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我们承担了“全国中考综合理科 含理化合卷 试题评价”和研制“2004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中考命题指导”的工作。我们深感一些地方的中考试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上存在令人担忧的误区。本文通过一些实例,谈谈我们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深化问题研究的作用。
误区之一:“情境设置”变成了知识点考查加一顶高帽子
与干巴巴地考知识点相比,给试题设置适当的情境,赋予知识鲜活的背景,使学生在把握知识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更能体现知识的教育和人文价值。然而,情境设置必须自然地呈现这种紧密联系。但各地的中考题,却屡屡出现“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的情况
例1、2003年上半年,一场来势凶猛的“非典”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面对病魔,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最终战胜了“非典”。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李晓同学响应学校号召,每天坚持自己测量体温,下图(图略)是他某一天测量体温后体温计的示数,他的体温是______℃,属于(选填“正常”或“不正常”)。此题所考的读温度计的内容与前面花了大段文字描述的情境之间没有任何内在的、实质性的联系,其结果是 对于题目后面所述的考查内容,前面的情境似乎可以随便更换,而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影响。这样,挖空心思设置的情境并没有融入考查的内容之中,而成了一顶滑稽的“高帽子”。
按照同样的道理,下面一题中所设的情境与所考查的问题之间也是“二张皮”的关系。
例2、在防治“非典”的活动中,为了迅速、准确地把我省的疫情上报中央,采用了通过光缆发送电子邮件的方法。若光缆传播光信号的速度是2×108m/s,本地到北京的光缆线路长度约1600km,则从本地向北京发出的疫情报告,经__________秒就可以被收到?
答案:0.008
这道题明明考的是 已知速度V和距离S,根据公式V=S/t,求时间t。硬贴上“非典”这个热点时事,就以为能够让学生体验自然真实的情感,恐怕没有多少人会相信。
误区之二:联系实际变成了一种装饰
在科学教育中,加强教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是改善学生对知识和知识学习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的必要途径之一。然而,试题内容所联系的实际,必须是真正的实际,而不是给知识点考查所穿的一件“外衣”。否则,揭开外衣的装饰,看到的还是清一色的概念记忆、公式提取和符号搬运。
前述的例2,除了所戴的“非典”高帽子别扭以外,具体所设置的问题也缺乏实际意义,令人疑惑。因为相对于“电子邮件”从“发送”到“收到”的处理所需的时间而言,信号在光缆中传播所需的时间简直就可忽略不计。这样顾此失彼地讨论,实在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这样为考到某个知识点,想当然地制造“实际”,最容易顾此失彼。下面的例子更为典型。
例3某班同学组织外出春游,一同学建议将生鸡蛋带到野外煮熟,他用化学方法设计煮熟鸡蛋的方案 注意 要安全操作,防止事故发生 。可供选用的药品有浓H2SO4溶液、NaOH固体、生石灰块、水;工具有大小圆柱形铁罐筒各1个、铁钉。①你选择的药品是什么 为什么 ②请你写出该同学的操作原理及步骤,画出实验装置。
答案:①生石灰,较浓硫酸、NaOH安全可靠。浓硫酸、NaOH固体虽溶于水放热,但它们属强酸,强碱,腐蚀性强,使用不安全。② 略。
稍有常识的人就不难看出,在实际生活中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很多。题中所编造出的用具有较强腐蚀性的生石灰加水放热来煮熟鸡蛋的“实际”,实在太不实际了 且不说这样煮出来的鸡蛋能不能吃、好不好吃,也要考虑学生带着浓硫酸溶液之类的危险化学品外出春游危不危险、必不必要、可不可能?
误区之三:科学态度考查变成了幼稚的观点拷问
对于科学教育来说,科学态度可以说是最应该追求的目标之一。但将其纳入学习内容和考试内容,又是最为复杂,最难以操作的,需要特别慎重。否则,弄不好我们可能会离目标越来越远。看看下面的两个例子,也许我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会有更深的体会。
例4酒精灯是实验室常用的热源。某课题组对酒精灯火焰各部分的温度进行探究,下面是他们利用实验数据绘制成的温度曲线图。(图略)
请回答:
1、由上面的曲线可知,酒精灯火焰温度最高点出现在_________部分(填“焰心”、“内焰”或“外焰”)
2、略
答案: 1、内焰; 2、略。
此题的第 1 问是很值得玩味的。从题中所给的曲线直接判断,酒精灯火焰温度最高点出现在“内焰”,而非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外焰”。按理说,只要学生会读图象并没有读错,应该很容易得出酒精灯火焰温度最高点出现在“内焰”的结果,从而与题目所设定的答案相符。然而,答酒精灯火焰温度最高点出现在“外焰”而导致失分的部分考生可能会有自己的“委屈”,因为他们不是读不懂、也不是读错了题目所给的图象信息,而是这信息与他们认为已被公认的科学知识相悖。对此,人们可以认为这正是该题想要考查的。即在实验结果和书本知识之间,究竟你尊重谁 如果你守着原有的知识不放,不理会实验的事实,你就得付出失分的代价 这样的考题不就正好可以一箭双雕吗 既检测了学生对图象的理解,又更深层次地考查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很显然,分析到这一层面,就可以看出该题的立意和寓意确实不一般。然而,由于事关对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理解和教学导向的大问题,我们不禁要深究的是 对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我们的科学教育所要追求的、我们的考试所要导向的是不是这样的境界 当学生面对一个与书本知识相悖的实验结果时,他应该采取的态度就是立即放弃自己原有的知识甚至公认的结论,否则就不是实事求是 显然不是这样 因为如果这样的话,学生不就又成了实验的“奴隶” 这比起成为书本或理论知识的“奴隶”又能好到哪里去 实际上,科学态度的前提是具有科学精神,其实质应该是不轻信、不盲从,不管对实验结果还是理论假设,甚至对于已经被广泛认可的结论,能保持一种健康的、理性的质疑态度。因此,一个学生如果真的面对上题所述的那种情境,他应采取的科学态度,既不是简单地肯定问题出在实验上,坚信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绝对不会错;也不是简单地认定实验结果是不容质疑的、是实验推翻了从书本上学到的结论。他最应该想到和设法去做的就是深入考察实验的背景、检验实验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乃至亲自重复实验,这才是真正的实事求是 而这样高层次的思考、判断和行动,在中考这样一种时间、空间和行为方式都受严格限制的高利害的考试情境下,显然是不太容易被清晰地反映出来的。加上题目本身采用的是填空的形式,学生被要求的是简单地表达自己的判断结果而非具体的思考过程,因此,根据学生的选择是否符合试题预设的答案,就判定考生是否能从所给图象中获取特定的信息,看来并不可靠,而要因此说是考查考生的科学态度,就更加显得理由不清、根据不足。
不过,也许有人会说命题者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考虑,考的就是简单的读图,是笔者多虑了。然而,看了下面的问题,也许没人再会这样认为,因为命题者要考的,就是“科学态度”
例5物理课本 第二册P89 说“常用的导线通常是用铜或铝做的,特别重要的用电设备的导线还要用昂贵的银来做。”
1 你相信“导线还要用昂贵的银来做”是真的吗 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2 你将如何进一步论证或证明你的观点和想法是正确的。
答案:
1 答“相信”和“不相信”,说出合理的理由都可以得3分,没有理由不得分。
2 提出证明方法如 实验、查资料、调查、访问专家等得2分。
举例 学生回答“不相信”,并提出理由 如银比铜贵得多,理化性能相差不大,使用银成本太高等,即可得3分。如果学生进一步提出采用“通过社会调查”和“专家访谈”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即可得2分。
如果学生答“相信”,理由是“因为我相信书是正确的”或“老师说的没错”得零分。
小资料 银的理化性质(详略)
“导线还要用昂贵的银来做”,无论学生是从课本上看到的,还是听老师讲的,学生都有可能会觉得这与自己的经验常识想法“银太贵,不可能作导线”相矛盾。面对这种矛盾,学生应该相信谁 相信书上的、老师讲的,还是自己的经验常识 该题给出的评分标准是 “学生回答‘不相信’,并提出理由 如银比铜贵得多,理化性能相差不大,使用银成本太高等,即可得3分。”“如果学生答‘相信’,理由是‘因为我相信书是正确的’或‘老师说的没错’得零分。”显然,出题者是想鼓励学生不要相信书上的、老师讲的,而要相信自己的经验常识。
然而,对于自己的经验常识,学生同样需要保持健康、理性的质疑态度。由此看来,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无疑极其重要,但考试在这个问题上究竟能走多远 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总之,要通过考试来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考查情感、态度、价值观,光有热情远远不够,在理论和实践上要研究的问题还很多。同时,不要忘记,考试,特别是高利害的、具有选拔功能的考试,远不是万能的。否则,对于新课程实施来说,“不该做的做了”,比起“该做的没做”来,不管主观愿望如何,客观效果也好不到哪里去。
- 上一份资料:关于科学探究教学设计的两个问题
- 下一份资料:加强演示效果十法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