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精品教学资源下载平台

帮助中心
访问移动端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参考 > 教学研究  > 教学论文 > 内容详情

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善于正确“引导”

来源:湖北荆州市沙市区岑河中学  作者:文久江  时间:2011-12-01  浏览:次  星级:  下载权限:点券[点击下载]

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善于正确“引导”

湖北荆州市沙市区岑河中学 文久江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目的在于通过亲历像科学家们那样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增加对科学学习过程的理解,也就是说新课程要把本来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活动还给学生。根据这样的理解,不少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特别是实验探究活动中,简单地把目的一说,把准备的实验仪器往学生一发,就把其他学习活动完全交给了学生,名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笔者认为这样做法是不正确的,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时刻要保持主导作用,要善于“引导”。

  “导”是一个过程,是教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是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科学探究的时间,二是要生成科学探究最佳的时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把需要掌握的知识设计成若干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把问题的答案直接传授给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一、导入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在讲授新课或者探究课题之前,教师应该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探索目标和正确的思维方向,这是一堂成功课的前提。

  那么怎样提出课题、导入新课呢?在实践教学中,一般是将探究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一个与探究课题相关情景,并提出问题,如探究电热时,播放一段火灾事故的录象,探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讲述一个与探究课题有关的小故事,如在探究压力与压强时,讲述大力士捏鸡蛋的故事;出示一张与课题相关的图片,如探究熔化时展示北方冬天的雪景和春天雪化时的景色;演示一个与课题有关的实验,让学生对现象进行探究,如探究滑动变阻器时,演示台灯的工作情况;……等等。

  二、导问

  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方法,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最直接的手段。但是,教师问什么,怎样问?课堂上问题的设置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讲授一个定理可设计若干不同的问题,可以有若干不同的问法,但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问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准确掌握新课标所要求的尺度,明确所学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恰切地把握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才能问有所思,问有所答,积极地活跃学生的思维,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课堂上的提问,一般应注意:1.问题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紧密相连;2.问题明确、集中、有层次、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有效思考;3.问题之间有密切的逻辑关系;4.问题难易适中,让学生“跳着摘到果子”。

  例如在探究串联电路的总特点时,我们设计的如下问题一步一步地“诱敌深入”: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与什么有关?(与电流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改变电压或者电阻)改变电阻有哪些途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可以用什么仪器调节电阻大小?(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如何接入电路?(串联),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后,各部分如何分压?电流又如何?

  三、导思

  导“思”的过程是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用提问与讲授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整个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应该伴有思维活动,但是对于重难点问题教师要善于把握,也就是要突出重难点,特别是对于知识点的把握和应用,实验后现象的分析和归纳。现在的学生习惯于教师问,然后顺着教师的问题想,再回答,离开了教师的问题,就不会思考了。因此教师要做到善于:“问”──启迪学生思维;也要“不问”──注意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让学生甩掉“教师这根拐杖”,能够独立思考。

  开始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用一个个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向预设好的结果逼近,直到把这个结果问出来。后一阶段可以训练学生进行自我提问,自己给自己提问题,或者同学间互相提问。比如:一个题目、一个课题拿到手后,首先该干什么呢?学生应该分析问题,问自己“仔细分析问题没有?”问题分析之后,接着又该干什么呢?第一步、第二步做了,我第三步做了没有?学生问自己,通过自我提问来推动思维的发展。这样反复帮助学生调控自己的思维过程,改进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更科学、更独立。

  四、导做

  教师在演示实验时,不能只顾自己做,要边做边讲解,让学生明白怎么做的;学生实验时,也不能放手不管,要不停地巡回指导:在动手实验前,让学生明白所要实验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原理和方法;对于首次使用新的仪器要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方法并指出注意事项,特别是安全问题;指导学生从具体实验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并参与讨论;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作精要的评价和总结;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要让学生寻求不同的实验方法。

  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应该建立一种激励机制,尽量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操作,教师要适时地提出:是否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四、导情

  新的课程标准包含有三维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三维目标之一,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首先自己要饱含教育教学的激情,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能够感染学生。有些教师讲课时力求四平八稳,生怕出了乱子,其实教师应该通过设计的丰富的课堂情景:动人的故事、抑扬的语调、幽默的语言、夸张的表情、热烈的气氛……等等,深深地吸引并打动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必定会端正学习的态度,正确地对待学科的学习,在课堂上全心投入学科学习中去。

  五、导误(而不是误导)

  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不可避免到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有些老师在教学中,一发现学生出现错误,要么立即纠正,要么避开不谈,或者立刻打断其发言,特别是在某些公开课上,常常出现与教师设计的答案不同的发言时,教师都是武断地打断,这些都是不可取的,这是一种掩盖错误的行为,从而让学生失去了改正错误的机会,长此以往,使得学生的错误越积越多,导致最后无法开展学习了。在著名的洋思中学的一节公开课上,教师让2名学生给黑板上的生字注音,而且是预习作业上的,结果让人不可思议:10个生字,一个学生错了7个,另一个也只对了6个。其实学生能够犯错误,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说明了学生在独立地思考问题,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学生能够表达出来,也说明学生有勇气,此时教师要善于循循善诱,把学生从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中引导出来,要让学生心服口服。例如,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两个电阻不一样的小灯泡,当灯泡串入电路后,小灯泡的亮度明显不一样,从而造成假象──串联电路中电流不一样,再让学生充分讨论,分析证明自己的猜想。

  新课程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和行为的转变,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但是教师也不能放弃“主导权”,否责就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上,只有“两权”有机结合,这样我们的课改才能达到目的。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验证码:

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善于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