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2010年初中物理教学研讨会专题报告:准确把握中考动向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来源:怀宁县大洼初中 作者:郝卫兵 时间:2010-12-02 浏览:586次 星级:
下载权限:点券[点击下载]
准确把握中考动向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009年安徽中考物理试题分析及教学启示
怀宁县大洼初中 郝卫兵
一份质量高的中考试题,对教学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认真分析中考试题的特点及学生答卷情况,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下面我就2009年安徽省中考物理试题及怀宁县考卷做一简要分析,希望对推动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及物理中考复习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中考试题评析
(一)总体印象
就整个试卷而言,2009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物理学科的命题继续保持了以往试卷的特点,关注课程标准的要求,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坚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试题突出了物理主干知识的考查,即力学和电学知识,突出了对学生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的考查,具体体现在对基本概念和实验能力的考查。试题充分体现“以能力立意”为指导思想,没有偏题、怪题,不刻意追求情景新颖,以及信息量特别多的题,试卷难易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有较好的区分度,对今后的物理教学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整个试卷文字表述严谨,图文并茂,适合初中生阅读,是一份高质量的试卷。
(二)试题特点
1、试题趋于稳定,难度适中
试题的题型、分值及难易度与2008年进行比较,没有明显变化,大致相同。
表一:(注:2008年样本试卷 295份,2009年样本试卷267份)
题号 | 一 | 二 | 三 | 四 | |
题型 | 填空题 | 选择题 | 实验题 | 计算与推导题 | |
试题个数 | 2008年 | 10 | 7 | 3 | 3 |
2009年 | 10 | 7 | 3 | 3 | |
满分值 | 2008年 | 26 | 21 | 20 | 23 |
2009年 | 26 | 21 | 20 | 23 | |
难度系数 | 2008年 | 0.60 | 0.69 | 0.55 | 0.65 |
2009年 | 0.68 | 0.70 | 0.59 | 0.46 | |
整卷难度系数 | 2008年 | 0.62 | |||
2009年 | 0.61 |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试卷结构相同,题型分值不变,整个试卷难度趋于平稳,填空题、选择题、实验题难度有所降低,计算与推导题难度略有增加,符合安徽省中考考试纲要的要求。这样的试题有利于大多数学生完成,同时也有利于选拔高一年级新生。
2、突出重点知识考查,知识点合理分布
整个试卷共四大题,23小题,涵盖各部分内容,考查的知识面较广,重点知识突出,各知识点合理分布,各种题型分值分布如下:
表二:
题型 内容 |
填空题 | 选择题 | 实验题 | 计算与推导题 | 合计 |
力学 | 12 | 6 | 5 | 10 | 33 |
电学 | 8 | 9 | 10 | 8 | 35 |
声学 | 2 | 0 | 0 | 0 | 2 |
光学 | 0 | 3 | 5 | 0 | 8 |
热学 | 4 | 3 | 0 | 4 | 11 |
合计 | 26 | 21 | 20 | 23 | 90 |
从上表可以看出,重点知识考查突出,侧重于电学和力学知识的考查,电学占38.9%,力学占37.8%,突出了对中学物理主干知识的考查。与08年相比,力学减少了9分,电学增加了7分,其它题分值基本不变。
3、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现代科技和社会热点
2009年安徽省中考物理试题突出的特点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渗透STS的内容。第1、2、3、4题取材于媒体报道,涉及到神舟七号、3G手机、甲型H1N1流感病毒、焚烧秸秆,这些都是人们生活中的热点话题,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与生活得密切联系。第7、10题涉及到家用电器的待机状况、开瓶器等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以此为信息设置考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学生易于理解和分析。第12题“凤凰号”探测器和第13题减少摩擦,情景新奇,图文并茂,将物理知识的考查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计算与推导题的第22题汽车消耗的功率的计算与分析、选择题第17题中提到09年是国际天文年等,渗透了物理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4、新颖独创,关注初、高中知识衔接
2009年安徽中考试题的一个明显特点是立意新颖,大都是原创试题,在试题中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高中知识下移在试题中有所体现。特别是计算与推导题的第21题和第23题。第21题的推导题目中直接告诉相互间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关系,这是牛顿的第三定律的内容,属高中教材中的知识,要求学生运用这个规律去推证: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与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相等。而在初中物理中在计算压强时,基本上都是物体置于水平面这种情况,此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的大小,但学生很少去分析压力大小为什么等于重力大小,因此,此题考查了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演绎推理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这是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基本能力的考查,并不超出《考纲》规定的考查内容。第23题取材于将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再将小量程电压表扩成大量程,这块知识在高中传授,但题目的设计以一定的梯度呈现,降低了难度,学生只要用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知识很容易就能解决,计算简单,未超出《考纲》要求,是一道具有现实意义的试题,立意新颖、设计巧妙。
5、体现物理学科特点,注重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查
试题注重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查,力求把“背实验”和“做实验”的学生区分开来,侧重于考查科学探究的某个要素,考查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第18题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第19题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过程中能否在静止状态下测拉力F的大小。它们取材于学生实验经常接触的问题,也是学生在实验中不够注重的问题,旨在通过对实验现象、过程的分析,考查学生对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力和信息的收集分析能力。第19题中对提高滑轮组提升物体时的机械效率提出两条措施,考查了学生实验中的交流评估能力。第20题考查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闭合开关后的操作,加强了对科学方法的考查力度。这些试题重在考查实验思想和实验操作方法,关注到学生对探究过程的体验和感悟,突出对实验思维、交流评估等能力的综合考查。如果学生不亲自动手去完成这些实验,是很难解答此类问题的。
二、学生答卷分析
从我县的物理中考试卷中随机抽取9个考场,270份试卷,其中有效试卷267份,各题得分情况统计如下:
表三:
题号 | 一(填空题) 第1-10题 |
二(选择题) 第11-17题 |
三(实验题) | 四(计算与推导题) |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
满分 | 26 | 21 | 5 | 5 | 10 | 6 | 9 | 8 |
人均分 | 17.74 | 14.7 | 3.02 | 2.42 | 6.26 | 2.08 | 4.06 | 4.53 |
得分率 | 68.2% | 70.0% | 60.4% | 48.4% | 62.6% | 34.7% | 45.1% | 56.6% |
(一)总体评价
从上表可以看出,计算与推导题、实验题的得分率较低,充分暴露出我县物理学科教学的薄弱环节:学生平时动手操作的机会少,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计算能力差。
(二)失分情况
从学生答卷情况看,主要失分情况如下:
1、基本概念、规律理解不透,模糊不清
第1题第2空考生对“液化”和“汽化”的概念混淆,有的填“酒精液化”;也有的考生填“酒精汽化放热”等;第4题“惯性”概念不明确,填写“受到惯性”、“惯性力”的较多;第5题中未能分清“电磁感应现象”和“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现象”,至少有1/3的考生选填b装置;第6题开关S闭合时,R1、R2并联,电流表测干路中的电流,许多考生未能辨别清楚电路或对并联电路中的规律未能掌握,考生多填“2:1”;第8题直接根据压强公式P=F/S进行计算,但仍有考生将公式写成P=FS,计算得出结果;第9题考生未抓住物体漂浮时,所受的浮力等于所受的重力来分析,误认为图甲中的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大,所受的浮力大,或认为图乙中密度计浮起来些,所受的浮力大;第10题主要是力臂的概念没有掌握,实际上题目的条件直接给出了力臂的大小,可有的考生偏偏把AB当做F1的力臂,因此得出了F2=125N的答案;第14题动能和势能的变化因素考虑不够全面,选择其他错误选项的皆有;第17题考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模糊,胡乱猜测答案;第21题推导,考生未能从力的大小关系进行证明,而是利用错误的关系(如p=ρgh或F=mg)论证;第22题许多考生不能很好地区分功、功率和能量的概念,如:将功率和功或能和功率的大小进行比较,将功率的公式混用,在计算汽车的牵引力的功率时运用电功率公式P=UI进行计算。
2、答题不规范,表达不严谨
答题不规范主要在实验题和计算推导题中表现比较明显。如第19题第(1)小题正确答案为“匀速拉动时读出拉力的大小”,不少考生未写出“匀速”二字,第(2)小题多数考生未写出具体增加有用功和减少额外功的措施;第21题推证过程中因果关系颠倒;计算题的格式很不规范,没有一个整体思路,有的考生没有计算公式,有的考生物理量不带单位,还有的考生不会使用角标区分物理量。
3、实验能力较差,缺乏动手操作
实验题第18题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由于考生平时缺少操作,第二空想当然地填“不在”同一平面内,第20题,实物电路的连接五花八门,电表及滑动变阻器的接法、电表量程的选择均出现错误,电流表读数不会等,有的考生对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中测出几组数据的目的不明确,这说明考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有待加强。
4、计算粗枝大叶,错误百出
第7题电能应为400KW.h,而结果为40 KW.h或0.4 KW.h比比皆是,第8题结果位数或多或少,失分实在可惜。第22题速度单位换算出错,有的考生甚至犯20×600=1200的错误。计算题出错率更高,主要错误有:3mA=0.3A、3mA=0.03A、3mA=0.0003A,3V-0.03V=2.7V、3V-0.03V=2.07V,3V÷0.003A=3000Ω,1000Ω-10Ω=9990Ω等。
5、只会读音,不会写字,错别字较多,字迹难以辨认
如将“运动”写成“远动”,将“惯性”写成“惯行”或“贯性”等,将“汽化”写成“气化”,将“漫反射”写成“慢反射”,还有“左”、“右”两个字写得难以辨认。
另外,还有因审题不清,随意答题等情况而失分现象很常见,总的看来,各种题型答案五花八门,可能出现的情况在考生答卷中均存在。
三、对物理教学的启示
1、强化课程意识,用活教科书
新课程有一个关键的概念,就是“课程资源”, 教科书只能是教学的工具,教学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运用和发挥,取决于如何通过教材去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应具备课程智慧,首先,“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科书内容脉络。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编写教科书的人必须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来安排内容,体现本学科的思维方法,教师必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用好教材,教给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 其次,“补充”教材,定好教学的起点和目标。物理学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教材之外有许多相关有意义的信息,教学中应将其引入课堂,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材料相互补充,来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再次,“更新”教材,适应学生的学习过程。如果教师发现现有的教材中内容都比较过时或者不适合学生学习,那么,教师应善于“捕捉”具有时代特征的热点知识和前沿科技方面的知识替换教材内容,使学生乐于学习,切实将物理学科的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紧密结合起来。
2、注重基础,加强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近几年中考特别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基础部分的试题占绝大部分,在以后的中考试题中同样会体现,注重对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考查。从学生答卷情况看,基础知识还是比较薄弱,失分严重。物理教学应以基础知识为重,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宗旨,因此,如何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应探讨的课题。
3、规范答题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
考生在答题中表现出太多的不规范,在表达时,不能运用科学的语言,物理计算当做数学计算,没有公式,只有数学算式,作图题不用尺规作图等。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严格要求,规范解题过程的训练,向学生讲清物理解题的格式,同时教师自身要以身作则,克服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给学生做出示范,让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从学生答卷看,简单的计算都会出现错误,这与我们教师平时要求有关,学生平时练习大都使用计算器,因此,口算、心算的能力特别差,导致计算失分较多,特别可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作出严格要求,在进行计算时不允许使用计算器。
4、注重联系实际,真正让学生把物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中考命题越来越注重物理知识的应用,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在考题中有较好的体现。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注重将物理知识与学生身边的实际联系起来,显得十分重要。在课堂中要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渗透STS思想,以学生生活中的现象作为物理问题的切入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回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并结合社会热点,阐释物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知道物理学知识,无处不在。
5、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不仅是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也是学习物理的方法。在物理教学中,重视实验探究,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同时对学生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教师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切不可包办代替,否则学生只能是“背实验”,不能让学生动手完成的实验,教师要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制作简易的器材,让学生动起手来,让学生真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完成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突出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的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四、2010年中考物理趋势及复习建议
通过近几年安徽的中考试题可以看出,试题稳中有变,每年都有新颖的题目出现,如实验题和推导题,试题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更加注重联系生活、联系实际。但无论怎样变化,相信2010年中考仍然会延续2008、2009的整体命题风格,在题型、题量及难度设置上保持稳定。力学和电学两大专题无论是在最终的分值分布上还是难度上依然是重中之重。在复习阶段无疑应该将更多精力放在力学和电学难点的突破上。相对而言,声学、光学和热学所涉知识相对简单,除了比热容和热值有少量计算出现外,其余知识基本以记忆为主,因此在这些章节的复习过程中抓住要点、把握好难度,不必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试题更强调物理学科特点,注重学科知识与方法的考查,计算与推导题仍会出现,尤其是推导题,复习中要给予关注。因为这种试题反映了深刻的物理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很有好处,既能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能考查学生科学的分析方法,是很好的具有学科特色的题目。教师要认真分析近几年的中考试卷,在初中物理教材的重点内容中挖掘出能培养学生科学的分析方法和逻辑推理能力的知识点进行训练,以达到学生能灵活地解决此类问题的目的。
另外,建立物理模型来分析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在近几年中考计算题中有明显体现,今年是否还会有此类试题的出现?我想命题的总体趋势不会改变。
复习中应重视的几点:
1、认真研究《课标》、《考纲》,研究中考命题方向 。《考纲》是依据《课标》编写的,中考内容也是《课标》规定的内容。《考纲》则更具体的规定了中考的范围和要求,是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中考复习具导向作用。通过对《考纲》的研究,明确考试的要求,了解试题结构、形式,使自己的复习有方向、有目标,从而有利于进行针对性的复习,从而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
2、夯实基础,切实搞好“三轮”复习。第一轮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路;第二轮专题复习,优化知识网络;第三轮仿真模拟,查漏补缺。任何一轮都必须落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思维过程的训练。
3、关注国际国内时事、前沿科技和热点问题。每年中考物理热点问题虽然考的内容不多,但学生们在考试中失分的却很多。因此,在中考复习时要引导学生关心各种媒体中有关物理问题的报道,在2010年中考之前所发生的新闻、社会热点都要留意,这些都有可能作为试题的情境,比如:建国60周年庆典,波兰总统专机失事、青海玉树地震,煤矿安全事故、体育赛事、神舟系列号飞船的发射与回收、中国的探月工程、纳米技术、台风、沙尘暴、日全食和日环食天象、能源、环境污染、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世界环境日、土地日、森林日等各项目中涉及的物理知识都有可能作为试题的情境。同时还要留意身边的物理,从小处着手,家中的生活用品、各种工具,同样有可能成为试题的素材,同样蕴涵着丰富的物理信息。
总之,教师若能认真地分析中考试题、细致地解读《考纲》,把握中考动向,有针对性地组织复习,定会提高物理中考成绩!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