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精品教学资源下载平台

帮助中心
登录 | 注册访问移动端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参考 > 考试大纲  > 中考大纲 > 内容详情

2011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物理》纲要的变化

来源:晨网初中物理  作者:佚名  时间:2011-04-21  浏览:876次  星级:  下载权限:点券[点击下载]

  一、编写说明

  本纲要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编写而成的。考试内容是《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部分规定的内容,包括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

  关于对知识点的考试水平要求,《课程标准》使用了解、认识、理解等水平层次提出要求;使用独立操作对实验技能提出要求;使用经历、反应、领悟对体验性目标提出要求。具体的含义是:了解指能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理解指能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认识介于了解与理解之间。独立操作指能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或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经历指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反应指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关反应等。领悟指具有稳定态度、一致行为和个性化的行为观念等。

  在本纲要中,为方便师生复习,我们使用“知道”(A)(相当于“了 解”和“认识”)、“理解”(B)等水平层次对知识提出要求;使用“会”对实验技能提出要求;体验性要求是过程和情感领域等课程目标的要求,已经内含在下表中关于水平要求的描述之中。在学业考试中,对于过程和情感领域等课程目标的要求,我们将会努力通过试题提问的角度、学生答题的要求等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来。

  学业考试试题在难度和题型等各方面将继续保持基本的稳定性,突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实验作为物理课程的基本内容的组成部分,它又具有单独的价值,因此,实验仍将作为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在考试要求中将有很明确的说明。我们想通过学业考试试题的内容、试题的形式和答题的要求等各个方面,反映出对实施新课程的要求,实现对课程实施的正确导向。

  二、考试性质与目标

  初中物理毕业学业水平考试结果将是初中阶段物理学科的终结性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其结果既是学生的毕业成绩,也是各地高中录取新生的主要依据。

  初中毕业考试的结果,目标是要全面、准确的反应我省物理学科的学习水平,同时又能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起到促进作用,尤其发挥对课堂教学的引导作用。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

主题 对相关知识的水平要求 考试要求
一、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1.知道一般情况下物体以固体、液体、气体三 种状态存在。 A
2.知道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即(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A
3.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包括正确读数等)。 A会
4.能估测一般生活环境中的温度值。(2011删去) A
4.知道熔化和凝固(包括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汽化(包括蒸发与沸腾、沸点)与液化、升华与凝华等物态变化过程;知道各种物态变化过程发生的特点(如吸、放热情况,温度变化情况等)。 A
5.(经历过科学探究2011改为)动手做过“冰(或其他晶体)的熔 化、水的沸腾、碘物质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过程;能正确描述实验现象。 B
6.能用物态变化知识定性解释冰、雾、霜等自然现象的发生的原因。 A
二、物质的属性 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物体具有磁性、导电性、绝缘性等。 A
2.知道导体、绝缘体的规定;能结合生活实际,说明常见材料中哪些是导体、绝缘体等。 A
3.知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质量的国际制单位是kg,知道质量其它常用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A
4.会规范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大小。 B会
5.(经历科学探究物质密度的过程2011删去)会改为能用实验器材较为准确地测量一般物质的密度;并能阐明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的方法及过程。 B会
6.理解密度的概念;能使用其定义式ρ=m/V 进行简单的计算;能用密度知识定性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现象。 B
三、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 尺度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A
2.能大致描述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2011增加:即原子是有原子核与绕其运动的核外电子所组成) A
3.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动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 A
四、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能结合具体实例阐述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时,对所研究的物体运动的描述一般是不同的,即(所谓物体2011删去)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A
2.知道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分子动理论的又一个基本观点);能运用这一观点解释(生活中相关2011改为)有关的现象。 A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理解速度的定义及其数学表达式v=s/t ,知道其单位m/s、Km/h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2011改为)能进行各单位间的正确换算;能运用其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包括平均速度的意义和简单的计算等)。 B
4.知道时间的国际制单位:秒(s),知道其它常用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A
5.会规范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长度 B会
6.知道长度的国际制单位:米(m), 知道其它常用单位及其换算关系;能结合生活经验粗略地估测物体的长度。 A
五、机械运动和力 1.知道力的定义和力的单位:牛顿(简称为牛,符号为N)。 A
2.知道力的三要素;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会画物体受力情况的示意图。 A
3.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会规范使用弹 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B 会
4.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以及重力与质量间的 关系式G=mg、重力的方向等。 A
5.知道什么是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经历科学探究2011改为)动手做过探究 “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增加理解实验的理论依据(即二力平衡的条件)。 B会
6.能定性说明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 糙程度间的关系;能结合实际说明如何增大有益或减小有害摩擦力。 A
7.能正确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A
8.能举例说明什么是物体的惯性,知道物体的 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A
9.知道二力平衡条件;能在具体问题中判断物 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能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情况分析,如一对平衡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A
10.知道什么是杠杆、什么是杠杆平衡,理解力臂的概念;(经历实验探究2011改为)做过“杠杆平衡条件”( 的过程)的实验;能利用杠杆平衡条件的关系式F1l1=F2l2进行简单的 计算。 B(会)
11.知道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施加力的特点, 会根据具体要求组装滑轮组。 2010A
2011 B
12.理解压强的概念、定义式P=F/S ,知道其国际制单位:帕(Pa);能运用其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B
13.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必要性和具体情况 下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A
14.知道1个标准大气压的大小;能举例说明大气压强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A
15.能定性地分析说明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 度和密度有关(不要求进行定量的计算)。 A
16、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做过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能准确表述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能用其关系式F=ρ液gV排进行简单的计算。 B
17、能通过简单的受力分析依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等知识判断具体情况下物体的浮沉。 A
六、声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 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知道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速度上的差异 A
2.知道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以及2011改为)包括音调、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A
3.能根据频率的高低对声音进行分类,能举例 说明超声和次声在实际中的应用。 A
4.能举例说明防止噪声的一般途径。 A
七、光 1.能举例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 播,并能运用这一知识对简单的自然现象进行解释。 A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即3.0×108m/s。 A
3.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 象。 A
4.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现象。 A
5.(经历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探究过程,2011改为)做过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并能准确描述光的反射定律的基本内容,并能(作出相应2011改为)作出正确的光路图。 2101A
2011B
6.经历改为做过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A会
7.(经历探究)做过“光的折射定律”的实验探究过程,能定性描述光的折射定律的基本内容;能大致作出光的折射光路图,并能运用这一知识对常见的生活、自然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A会
8.知道凸透镜的几个相关概念。如焦点、焦距、物距、像距等,能画出关于透镜的几条特殊的出射光线。 A
9.(经历科学探究2011改为)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能定性描述凸透镜成像的基本特点(包括成像大小、正立或倒立、虚实情况等)。 B会
10.能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对放大镜、照相 机、投影仪等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作以定性说明。了解眼睛的结构,以及如何进行视力的矫正。 A
八、机械能 1.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包括了解弹性势能) 的物理意义,知道机械能的概念。 A
2.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定义式W=Fs和单位:焦耳(简称焦,J);能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力是否作功;能运用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B
3.知道功率的意义、定义式P=W/t 和单位:瓦特(W);能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说明机械(包括用 电器等)功率的意义;能运用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B
4.理解机械效率的普遍意义,并能根据公式η=W有/W总 ×100%进行一般的计算。 B
5.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间是可以相 互转化的。 A
九、内能 1.能准确表述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即物质 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做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A
2.知道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是物体能量的一 种基本形式;知道内能和物体温度之间的关系,即对于确定的物体,它的温度越高,其内能越大。 A
3.知道燃料热值的概念,能举例阐明热值的物 理意义;能运用关系式Q=mq进行 简单的计算。 B
4.知道热量是指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改变量。 A
5.知道比热容的概念,能举例阐明比热容的物 理意义;能利用比热容概念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和生活现象;能运用关系式Q=mc(t2-t1)进行简单的计算。 B
6.能举例说明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两种途径。 A
7.知道热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不要求知道内燃机具体的工作过程(即不要求分析说明内燃机工作的四个冲程)。 A
十、能量、能量的转移和 转化 1.能举例说明自然界中有哪些常见形式的能量:内能、机械能、风能、太阳能、水能、电能、核能等。 A
2.能结合实例说明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 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A
十一、电和磁 1.知道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电键等元件组 成的,能说明电路中各组成元件的作用。 A
2.(经历科学2011)改为做过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间关系” 的实验。 B会
3.理解欧姆定律,能运用其数学式I= U/R进行简单的计算、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等。 B
4.知道导体的电阻是由其长度、粗细(横截面 积)、材料本身决定的;(关于导体的电阻还与温度有关在初中阶段则不作要求2011改为)不要求知道导体的电组与温度的关系。 A
5.能看懂、并能画出简单的电路图;会连接简 单的串、并联电路;能说出生活中常用的串、并联电路的实例。能进行简单、规范的串、并联电路的计算。 B
6.会正确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进行实验。(包括调零、读数、连接、量程选取等)(进行实验2010年在最后) B会
7.知道电功和电能,并能结合生活、生产中的实 例进行说明;能运用关系式W=UIt进 行简单的计算。 B
8.理解测量用电器电功率实验的原理,(经历实验2011改为)做过测量用电器电 功率的实验。 B会
9.理解电功率的概念,并能运用关系式P=UI进行简单的计算。 B
10.能举例说明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物理意义。 A
11.知道家庭电路的基本结构,知道一般的安全用电常识。 A
12.知道电荷之间、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2011增加并能用场的观点加以说明) A
13.能根据磁场中磁感线的分布情况,大致描 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不要求描画磁体周围的磁感线分布。 A
14.会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方向(即磁极的判定等)。 A
15.知道电磁铁的工作原理,大致了解其在实 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A
16.(只要求三个字2011年删去)知道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知道改为“即”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A
17.(经历科学探究2011改为)做过探究:“导体在磁场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的实验;“(只要求知道结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产生电流”(即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2011年改为 “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即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并能对简单的情况进行判断。” 2010A
2011 B(会)
十二、能量守恒 1.能正确表述能量守恒定律;能运用能量守恒 定律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A

  注:以下列出了初中阶段的一些基本实验。对于这些实验,要求:能说明其实验原理、所需要的主要实验器材;均在实验室(或教室)动手做过;能规范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如托盘天平、量筒(或量杯)、温度计、刻度尺、弹簧测力 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理解基本的实验步骤、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等。

  2011与201年的实验对比

2010年实验 2011年实验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2.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 规律 2.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  
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3.凸透镜成像  
4.物质密度的测量 4.物质密度的测量  
5.探究杠杆的 平衡条件 5.杠杆的平衡条件  
6.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6.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7.观察物质 (晶体)的熔化现象 7.观察物质 (晶体)的熔化  
8.连接串联和并联电路 8.连接串联和并联电路  
9.电路中 电流和电压的测量 9.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测量  
10.实验探究欧姆定律 10.欧姆定律  
11.“伏 安法”测电阻 11.“伏安法”测电阻  
12.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2.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3、研究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13、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14.实验探究如何 产生感应电流 14.如何产生感应电流  

  四、例证性题

  五、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物理试卷满分90分,采用闭卷笔答形式。与化学同场考试,考试时间与化学卷一共120分钟。

  (二)试卷结构及分值安排

题型 填空题 选择题 实验题 计算与简答题
所占分值 25 21 20 24

  说明:试卷中各种题型试题所占分值可以有适当变化。

  (三)、试题及整卷难度

  所有试题均注重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根据学业考试的性质,同时考虑到考试成绩在各地高中招生中的作用,试题及试卷难度设计大致如下:

  容易题(难度系数>0.8) 约占70%

  稍难题(难度系数在0.6~0.8) 约占20%

  较难题(难度系数在0.4~0.6) 约占10%

  整卷难度系数在0.6~0.7

  六、参考性试题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
验证码:

2011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物理》纲要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