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精品教学资源下载平台

帮助中心
登录 | 注册访问移动端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参考 > 考试大纲  > 中考大纲 > 内容详情

2011年全国各地中考物理试题评析——网上评议活动小结

来源: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  作者:黄恕伯  时间:2011-12-24  浏览:132次  星级:  下载权限:点券[点击下载]

2011年全国各地中考物理试题评析——网上评议活动小结

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

  为进一步推进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发挥中考对初中物理教学的正确引导作用,开展对物理试题的命题研究,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了2011年中考物理试题网上评议活动。评议范围为全国各地中考试卷中的物理试题;评议方式是采用实名制填写评议表,说出自己认为的5道最佳试题和5道欠佳试题,并简述理由;评议条件为,试题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既有利于区分学生的水平也有利于正确引导初中物理教学。试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

  这次对中考题的评议活动得到老师们的赞许,他们来信说:“评议能较好地促进中考命题、指导教学,为你们的行动叫好!”

  由于对单个试题的评价只是整个试卷评价的一部分,关于试卷内容结构、难度结构的评价,是试卷评价的另一部分。某一试题的难度系数是否恰当、其内容布局是否合理,需要从试卷结构的视角作出判断,不是单个试题的评价内容。因此,以下对试题优劣的评价,仅侧重在试题所体现的课程理念、试题所追求的难度因素、试题测试的有效性、试题的科学性以及试题对初中物理教学所带来的影响等几个方面。

  下面对2011年新课程中考物理试题中最佳题、欠佳题的评选情况做如下综述。

  把社会热点融入试题,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福建省龙岩市中考物理试卷第31题

  发生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车不能立即停止。发现情况时,司机从视觉感知到踩制动器刹车的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进的一段距离叫反应距离。某司机没有饮酒时的反应时间为0.3s,喝了一瓶啤酒半个小时后在尚能驾车的情况下反应时间变为0.7s。

  (1)刹车过程中轮胎发热升温, 能增加,这是由 引起的。

  (2)若他驾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没有饮酒时的反应距离是多少?喝了一瓶啤酒半个小时后的反应距离比没有饮酒时的反应距离多多少?

  点评:本题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把“酒后驾驶”这样一个社会顽疾摆在中考的台面上,引起学生和社会的关注,而且把司机在酒后由于反应时间变化所造成的应变状态,用具体的数据表现得清清楚楚,清除了“少量饮酒头脑还清醒驾车没有问题”的糊涂认识,起到了说教和广告难以达到的教育效果。它把物理原理和社会现象贴切地融在一起,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本题引入了“反应时间”和“反应距离”两个概念,用准确而又简洁的语言陈述了它们的定义,不仅考查了学生领悟新的科学概念的能力,也使题目的行文变得清楚和简练。

  本题的不足是第(2)小题的设问,按题目要求,学生需要分别计算司机在正常情况下和饮酒情况下的反应距离,这是两次完全一样计算过程,都是已知速度、时间求距离,属于重复考查,不利于实现测试的有效性。如果把问题改为“司机以某一速度开车时正常的反应距离是6m,当他喝了一瓶啤酒后,其反应时间由正常时的0.3s变为0.7s,如果此时仍以原来速度开车,其反应距离是多少?” 学生解答时,一般都要先根据正常情况下的反应时间、反应距离求得速度,再计算相同速度下的酒后反应距离,不仅中间需要进行公式变换,而且也经历了将前式的计算结果代入后式的综合过程,避免了重复考查,有利于提高测试的有效性。

  创设合理的探究情景,有效考查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

  ●南京市中考物理试卷第29题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纸锥和小金属球来研究“空气阻力和速度的关系”.取三个相同的纸锥,每个纸锥的质量为m,并编号为甲、乙、丙,其中在乙纸锥内固定质量为3 m的小金属球,在丙纸锥内固定质量为8 m的小金属球.让它们从不同高度分别自由落下,并以竖直砖墙为背景,当进入竖直砖墙的区域时,用照相机通过每隔相等的时间曝光一次的方法记录纸锥的运动过程,如图是其中一段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图中的这段运动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只有甲做匀速直线运动

  B.只有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C.只有丙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2)对于图中的这段运动过程,甲、乙、丙三个纸锥的速度之比是________;它们所受的空气阻力之比是_______;由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

  点评:这是一道考查科学探究能力的试题,侧重考查科学探究中的“分析论证”要素。本题没有选用《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科学探究的课题,也没有选用教材中科学探究的知识点,因为这些都是学生经历过的探究过程,其探究结论已经知晓,不用分析论证,只凭回忆就可以把实验结论写出来。由此,本题选择“锥形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所受阻力的大小跟速度的定量关系”这一学生完全陌生的课题进行探究,便能体现学生的探究能力,这种命题思路是完全正确的。

  题目一开始就指出兴趣小组在进行“空气阻力和速度的关系”的研究,这是“提出问题”;随后题目介绍了整个实验过程,体现了“设计实验”;题目同时展示了一幅三个纸锥下落的照片,这是“进行实验”所记录的“实验数据”。也就是说,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等环节都由题目完成了,考生的任务是根据图中的数据形成结论,这就是“分析论证”,由此可以看出,试题考查的能力目标是十分清楚的。试题的这种设计不仅能有效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也有利于教师深化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本题的实验设计是十分巧妙的,用数码照相机在砖墙边拍照就能比较三个纸锥的速度大小;在纸锥肚子里装钢珠就能测量空气阻力。特别是测量纸锥下落时空气阻力的方法,涵盖了“匀速运动平衡状态”、“物体受力分析”、“二力平衡条件”三个知识点,把考查知识和考查能力结合在一个简单、有趣的活动中,是三维目标融合的好样例。

  以真实事件为背景巧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昆明市中考物理试卷第24题

  为提高电网对极端气候、重大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国家电网公司2008年重点科技减灾防灾项目——直流熔冰装置研制成功。该装置需要1至2万千瓦的功率,最大融冰电流可达6000安,最长融冰距离可达200公里,从而避免因线路结冰而倒杆断线。如图13为位于某电网线路上相距几十公里的甲、乙两地之间输电线路和处于乙地的熔冰装置示意图,熔冰装置上的“+”、“-”是两个接线端子。(进行熔冰时交流电已切断)

  (1)你猜想设计该熔冰装置的依据是____,在熔冰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____;

  (2)若要对甲、乙两地之间的“2”和“3”两根输电线同时熔冰,请你在图13中以笔画线代替导线,进行切实可行的连接,实现熔冰;

  (3)在上述熔冰过程中,若每根输电线的电阻是R,启动熔冰装置后,电路中的电流是I,则输电线消耗的电功率是________。

  点评:

  直流融冰项目是2008年初我国电网冰灾之后确立的一个科研项目,其基本做法是通过对输电线路加接直流电压并在输电线路末端进行短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实现输电线路融冰的目的。题中所介绍的直流融冰装置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制造的,它标志着我国利用科技手段防灾减灾方面取得了又一重大突破。直流融冰的基本原理是初中学生学过的物理知识,试题编写者选择直流融冰项目作为试题背景,密切联系生活、社会。几年前用竹竿敲打电线进行人工除冰的艰苦场面,如今已被现代科技所取代,生动地反映了科学、科技、社会的相互关系,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本题妙就妙在第(2)小题的设问,要学生在图上“以笔画线代替导线,进行切实可行的连接”。学生即使知道电流会产生热效应,但怎样给输电线通电,却有不同的画法。首先,是串联还是并联?其次,是串联应该怎样连接?是并联又应该怎样连接?解答这个问题,有两种态度:一是“纸上谈兵”,“在黑板上种田”;二是“设身处地”,把自己想像在几十公里的输电线现场中。“纸上谈兵”者,串联和并联都可以;“设身处地”者,只可能选择串联,而且必须把两根输电线的甲端短路,直流融冰装置和输电线乙端接通,因为该装置离甲端的距离有几十公里,用导线把它们连接起来不是“切实可行”的方法。学生的实践意识在获得正确答案中起了重要作用,本题巧妙地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发掘科技成果的命题价值,把科技成果和课程内容结合起来

  ………………………………

  (黄恕伯执笔)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
验证码:

2011年全国各地中考物理试题评析——网上评议活动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