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课程教学故事——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
来源:晨网初中物理 作者:程泓 时间:2010-08-28 浏览:次 星级: 下载权限:点券[点击下载]
这是我在别的学校借班上的一节公开课。内容是上科版8年级物理实验教材(新课程标准)的第九章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这一节旨在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进而总结物理规律。
在验证气体分子的运动时,教材是采用观察有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之间的扩散。这个实验我觉得有三处不妥:第一,二氧化氮是有毒气体,操作中不可避免的有部分泄漏,非常不适合在一间挤满了学生的教室里做;第二,这些气体必须在课前临时配制,这对同时带了几个班级的教师而言,非常不方便;第三,由于集气瓶自身体积的关系,实验的可视性也不强。
我在教学中,改变思路,彻底对这个实验进行了改造,变视觉刺激为嗅觉刺激。取一瓶清新剂,瓶身事先用红色的即时贴包裹起来。我利用身边的人试验过,几乎所有人看到这种警戒色包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杀虫剂。为了强化效果,我甚至还在瓶身上画了骷髅标记,给学生一个先入为主的“这是危险品!”的概念。
当教学进行到这个环节时,我从仪器篮中取出这瓶特制“杀虫剂”,将骷髅标记面对着学生,冲他们摇了一摇,学生看清楚后吓了一跳,可以明显的听到他们在下面“嗡嗡”的小声说:是不是杀虫剂啊。我当然立刻顺水推舟,承认是一种杀虫剂,而且告诉他们,为了实验效果明显,我还特别选择了一种杀虫厉害,气味比较明显的杀虫剂。面对明显开始显示出不安的学生,要求他们将所有窗户关掉,自己又将电风扇关起来(上这节内容时已经临近暑假)。学生躁动更加明显,因为不知道我要干吗,所以纷纷猜测我的动机。当我告诉大家我会在教室中喷洒“杀虫剂”时,引起学生一片哗然,甚至立刻将鼻子捂了起来以示抗议。
我安慰大家:“老师是要保护未成年人的,不会直接对着同学们的方向喷洒。”
学生立刻大声说:“老师,我们还是会能闻到味道啊!”
我很惊奇地问:“为什么呀?我对着教室黑板方向喷,你们会闻到什么味道?”摆出一幅你若不能有相当的理由说服我的话,我当然还要进行下去的架势。
有学生指出:“味道是会到处传的。”
我追问:“味道怎么传过来?”
另一个学生立刻说:“是被风吹过来的。”
但是,马上就有学生反驳:“老师把电风扇都关掉了,窗子也关上了,哪来的风?”
又有学生说:“气会跑,气跑到我们这儿,我们就闻到了味道。”
我又问:“气为什么会跑?”
这时,已经有学生想到从前面才学到的物质由分子构成。于是说:“气体是分子构成的,
是分子会跑。分子在到处跑,所以才能闻到味道!”
这句话一说,立刻引起大家的共鸣和认同。此时,已经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了。但是还要板上钉钉,加深印象。于是,我强调,这个理由虽然看起来很合理,但是不是真的我对着黑板喷药,同学们就能闻得到,这个结果还没有得到证实。我再次强调实验在物理中的重要性,循循善诱他们: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直到现在为止,还有学生以为我只是逗逗他们玩,老师不会真的在教室里喷洒这“有毒的杀虫剂”的,没想到我真的是要求他们放下手来配合我的这个实验,几乎都傻了眼。
愁眉苦脸的学生们只好眼睁睁的看着我,对着教室的前方进行了喷洒。5秒钟,10秒钟,15秒钟……渐渐的,从前排到后排,一排排的同学开始笑了起来,后面的同学不知道怎么回事,急得大声问前面同学:“怎么啦,怎么啦?”……教室气氛达到了高潮。
幽默和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气体分子是在不停运动的这个知识点非常轻松地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同。学生情绪也已经完全放开,非常有利于后面内容的学习。这时,我再将话题稍微延伸,询问他们如果仍采用课本的方式教学,有什么利弊,能不能改进?如果让他们自己课后再设计一个实验来替代,那又该有什么好的方法?将课堂教学很轻松地延伸到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去。这节课,我不仅希望学生能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还希望他们能知道,创新其实离他们很近。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学生的创新程度与老师也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保守的,只能照搬课本的老师,很难想像他(她)的学生会有多大的创新。所以,我希望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作为示范,教会学生拥有更多的创新意识。这样,我们的民族会更有前途。
反思一得:把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与教学实践相联系,在教学活动中克服对教材、专家的依赖,勇于思考,勇于创新,不做一个“搬运工式的教书匠”。在实际教学中依据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和自己的教学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教辅、教具。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让学生享受创造的快乐,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以出乎意料的幽默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让幽默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
- 上一份资料:我的新课程教学故事——初遇尴尬
- 下一份资料:我的新课程教学故事——一场有趣的辩论会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