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 他投下中国第一颗实战氢弹
来源:晨网初中物理 作者:佚名 时间:2020-10-25 浏览:次 星级: 下载权限:点券[点击下载]
科学家发现,除了原子核分裂会放出大量能量以外,轻元素的原子核合成比较大的原子核,也会放出大量的能量。科学家把这种反应叫做聚变反应。
氢是最轻的元素,将氢的同胞兄弟——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的核聚合,会合成氦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来,比一般核裂变反应放出的能量还要大好几倍。氢弹就是利用这种聚变反应原理制成的。但是,氘和氚很不容易产生聚变,必须让它们获得极大的速度才成。怎么获得高速呢?可以把氘和氚加热,加热温度要高到几百万甚至几千万摄氏度。所以氢弹又叫热核武器。从当前的技术条件来看,只有原子弹才能得到这么高的温度。因此,氢弹的引爆装置用的是一颗小型的原子弹。氢弹的爆炸原理并不复杂,它利用原子弹引爆,借用爆炸时候产生的高温使氘和氚发生聚变反应,放出大量的能量。1952年11月在太平洋的埃尼威克岛爆炸了世界第一颗氢弹。我国第一颗实战氢弹是在1972年1月7日爆炸的。提起氢弹爆炸,还有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呢!1971年12月30日。警备森严的军事要地:西北某机场。飞行员杨国祥凝神屏息,驾驶强击机腾空而起,飞向碧空。他深知这次飞行任务重大:将在预定报点投下中国第一枚实战氢弹!
杨国祥进入预定地点,向塔台作了报告。塔台发出投掷命令,杨国祥果断地把手伸向推膛装置机关。然而,投掷装置无动作。
杨国祥愣了片刻,驾着飞机绕了个“8”字,采取应急办法,又进入投掷圈。他的手第二次伸向推膛装置的机关。然而第二次投掷也没有成功!
杨国祥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额头上沁出了细密的汗珠。他一咬牙,又飞了一圈,进入投掷范围后,采取超应急措施第三次投掷,依然没有成功。这时飞机里的汽油仅够飞半小时了!
北京,周恩来总理一直守在电话机旁,等待西北某机场的信息。终于,电话铃响了,对方急促的话音,使总理浓眉一颤。一颗具有数万吨当量的实战用氢弹,随着杨国祥驾驶的强击机在空中盘旋,任何气候的、温度的、气流的、速度的变化,都可能使这颗氢弹突然爆炸;不仅飞机和飞行员转瞬之间灰飞烟灭,整个基地也会成为第二个广岛,一片废墟……为了保护科技人员,总理下令:除塔台指挥外,所有人员,无一例外,全部撤!撤!撤!
杨国祥呢?总理提着话筒,沉吟半晌,终于沉重地说道:“要相信我们的飞行员!”
此刻,属于他的时间越来越少,他必须作出抉择。他不在乎中国热核科研的史册上是否会增添一位烈士的英名,但党和国家巨大财富、科学家的心血结晶,就要毁于一旦!强烈的使命感,使杨国祥头脑冷静下来,他坚定地说:“我要带弹返航!”杨国祥稳稳地驾驶飞机,在惊人寂静之中,稳稳地在西北某机场着陆。人们蜂拥而上,向杨国祥欢呼。北京又来了电话,周恩来总理说:“带氢弹着陆成功,这是一大奇迹,要好好总结经验。”
1972年1月7日,西北某机场再次进入一级战备状态。鹅毛大雪,漫天飞舞,整个机场已经成为琼玉世界。这样的天气起飞,无疑对他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杨国祥驾机起飞,进入沙漠后,塔台发出命令,杨国祥一按开关,推脱装置动作了,惊天动地的一声巨响。杨国祥驾驶着飞机,一个大回旋,天空划过一道闪电。随即,氢弹爆炸!天空闪起一朵硕大的蘑菇红云,翻卷奔腾!世界舆论惊呼: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实战氢弹!
- 上一份资料:218 纸片测出了原子弹的能量
- 下一份资料:220 寻找丢失的氢弹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